介绍: 印度之歌原名:IndiaSong,又名MargueriteDurasàproposdeIndiaSong。1975年剧***情类型片,创作于…… 更多印度之歌介绍
印度之歌原名:India Song,又名Marguerite Duras à propos de "India Song"。1975年剧***情类型片,创作于**地区,具有法语语言版本。由玛格丽特·杜拉斯执导,并由玛格丽特·杜拉斯任编剧,携幕后团队创作。集众多位德菲因·塞里格、迈克尔·朗斯代尔、马修·加里瑞、克洛德·曼、弗农·多布切夫、狄迪尔·弗拉蒙、玛格丽特·杜拉斯、弗朗索瓦兹·勒布伦、伯努瓦·雅克等著名实力派明星加盟。于1975-05(戛纳电影节),1975-06-04(**)公映。
影片由一个印度乡间的黎明之景缓缓展开,屏幕之后的画外音女声开始漫不经心却又温柔地讲述故事。故事围绕安妮—玛丽•史崔特(德菲因•塞里格 Delphine Seyrig 饰)和她身旁的三个角色展开——她的**迈克尔•理查森,着迷于她的副领事,以及一个生命轨迹与她平行的女乞丐。这个女乞丐从**在东南亚的殖民地尾随安娜而来,经常*扰使馆的花园,她的几个孩子卖的卖,死的死;副领事公开自己对她的迷恋受挫后陷入癫狂状态,向麻风病人,狗,甚至自己射击。最后他被撤了职。而后安娜同友人到一个岛上去旅游,他也追踪而至,安娜终于也在自己纷乱的感情中不堪重负,投海自尽。 本片由74个镜头和500多句画外音构成。画面上的人物并不开口说话,导演杜拉斯坚持所有声音必须是旁白的传统。由此拍出这部“声画分离”之作。
印度之歌在线观看资源:目前最高清晰度为:HD,为高清版本,推荐观看。(注意:网络慢的用户不适合观看,请选择低清晰度版本观看)。
豆瓣评分7.5,算是一部中等偏上的电影作品,值得收藏看,推荐大家观看。
——以上信息由八戒分享提供
冰红深蓝
身为导演的玛格丽特·杜拉斯最负盛名之作,纯粹声画分离的实验电影。画面慵懒而不乏浪漫气息,大多为缓慢的运动镜头。画外音以几位叙述者简洁诗意的问答旁白为主,间或插入重叠的声响与对话,以及丰富的环境音,创造出多层次的画外空间。声音与画面故事虽产生错位,但依然不无关系。人物迟滞凝重的神情与缓慢的肢体动作令人想及雷乃[去年在马里昂巴德],结构起一种雕塑·影像,同时通过复调与镜像(大厅中后景的大镜子)营造出语焉不详的**感,一如影片的(典型**式)主题——在现实中至终无处容身的疯狂之爱。杜拉斯不仅在影史上首次使影像与声音双双彻底解放于彼此,还在下一年的作品《她***的名字在荒凉的加尔各答》**本片的完整音轨完全挪用(但影片画面素材与[印度之歌]迥然相异),从而将声画间的裂隙探索到极致。(8.5/10)
芦哲峰
优雅、静谧!开场的歌声,开场的日落!我要把我这首诗献给杜拉斯,《恒河日落》:恒河日落 / 我不能发出叫喊 // 一团巨大的火焰 / 在我眼中布下黑暗 // 天空旷远 / 风消失在群山背面 // 我目光的尽处 / 升起炊烟 // 恒河远去 / 日落无限 // 在黑夜的面前 / 在恒河的岸边 // 我惊诧于美 / 时日中断
李可笑
音画分离,拔擢文字至至高无上,杜拉斯的理念是霸道,对电影构成本身的**侵犯
白斬糖
我疯了,好得发疯,起码跟杜拉斯的小说不相上下,甚至比马里昂巴德更上一个台阶,因为在她这里,不用琳琅满目的调度和上天下地的摄影机,情境和梦呓生发的空间就被充分地提示;更因为,雷乃并没有意识到,真正善于打通时空的,并非迷宫-影像,而是迷宫-声音,所以前者只是一个男***中冰冷疏离的囚牢,而后者却是飘浮在幻象、历史、地名、语言、睡眠和**的太虚之上的花园。更新奇的是,不仅声音在影像外**出第三维度,还反过来确认影像内“物和空间”的自在和可延展性:杜拉斯的静物都是会说话的,即便凝视得再久,每一张地毯,每一盏灯,每一缕烟,都带着自己浓厚的口音(即它们的历史),向我们源源不断地敞开自己。布列松和杜拉斯,两位法语诵读最优秀的指导者,前者简朴中韵律顿挫,后者雍容的扬抑迸发着秘密,无怪同是声音另辟蹊径的匠人。
云雾敛
声画分离更近于文学而非电影,在低喃细语中反倒具有了更深的情感,这在与影像并置但不共振的层面上,虽然有解读朗诵的嫌疑,但也的确寻得了一扇**情感的窗。当角色逐渐参与进来之后,先前两人铺垫的室内密语的氛围解决了言情层面的颇难解决尴尬与矫情印象。镜头运动舒缓细致,在缓慢摇动中以更体贴知觉的方式令人“触及”物体,并提供浸入的感受,这点在传递殖民气候与环境中做的近乎完美,湿热潮湿、沁出细汗的体验感受在凝望的固定和细节对准中完成了绝好的传递,从这一维度来说,是物理感官层面的夏日电影。室外镜头美的令人沉醉,胶片质感中的自然诗意以及生活化痕迹实在无敌。变焦模拟目光感受可谓天才,这在植物拍摄上,无疑给予了更好的观察性。室内置景繁复精致,并用大落地镜解决了空间狭小问题,在多个建筑内景内构建想象性的殖民生活环境。
宆亗
重构声画关系,也使得影像与声音(音乐、念白)达成了某种功能性的对调。影像的静默、凝滞、复沓、**,完全是配乐的思路,声音反而成为传递激发感受与联想的主体。这种体验在中段变得无聊,到后段居然又有种诡异的魔性。但实验执行得还是不够彻底,好几场戏又回到声音配合影像去了,若即若离的真看得人着急。
麦
这是杜拉斯的印度。她在印度之歌中安然闭上眼睛。
折叠兔
MUBI\印度有全世界最大的人口密度,因此留给每个人的运动空间也就所剩无几。它作为一个想象的地界飘浮在真实的印度上方(杜拉斯在原著中甚至直接混淆了地理位置),缓慢又闷热,连摄影机都产生了惰性,运动镜头极少出现——大量的工作都交给了镜子完成。在潮湿的空气中,言语黏着于物之上进行反复确认;用声音将多个空间并置,搭建起一个封闭的系统。
刘浪
并没有超出预期,剧作里一再提到所有人声都非情境内的声音试图将声画剥离,尽管也的确做到了让“同期声”的消失,但又无可避免地让角色对声响依旧作出了反应(副领事的嚎叫),因此声音依然依附于画面成为配音与注释。末尾用镜头扫过地图来串联恒河女子的浪迹路线,《加尔各答》里则是以人声来报幕,由此可见两片对声画的不同侧重。
小明
不是所有标新立异都值得鼓励,像这种全靠旁白解说剧情,画面的意义在哪里?一大清早看得昏昏入睡,治疗失眠倒是良剂。